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零四章【发动战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强大的葱。

    命运对每个人其实都是公平的,也许在这里失去了一些什么,但也许会在那里又让你得到了一些什么。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坚持,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信仰。即使坚持到最后,见证了自己的失败,那不也是一种胜利么?

    老子(李耳)的哲学思想被后世重视,但他的政治思想同样伟大,并不逊于孔子。老子反对以暴制民,这样只能适得其反,老百姓不是那么好忽悠的,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有些帝王忽视民生,以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对外战争中,强大的武力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在对内上,武力其实作用并不是太大,民心是不可违的。

    只要能坚持写下来,一定会坚持下来的,不喜欢放弃。说来惭愧,南北朝曾经打算要写完的,但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将各朝代分开写,结果弄得七零八落,还落下北魏和陈朝没有写。但如果是单本,肯定会写完的,除非是感觉这个题材实在没有写的意义,才会放弃。如果以有还有机会,肯定要写的。这次春秋发到现在,基本上发得差不多了。因为各种原因,所以这次只能发一部分,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所以尽可能的发比较精彩的部分。不过我还会继续写其他作品的,以后还是有很多与大家交流的机会的。

    历史写作,需要在特定的虚拟空间下,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对话,走进别人的内心深处很难,更何况是故去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古人。这就需要对古人当时所处环境对其性格心理所造成影响的揣摩,这一点很难做到。人性是不能单纯用道德来衡量的,道德、感情、利益,三者合一,对一个人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怎么敢和太史公相比,《史记》是千秋名章,怎么赞誉都不为过的,实在比不了。史记的文笔真是极赞,写史或写文学作品,是应该多读史记的。

    老子的军事思想在军事史上不是很有名,但廖廖数语却让后世兵家受益匪浅。大家都读过《孙子兵法.兵势篇》那句经典军事名句:“以正合,以奇胜”,提出了“兵不厌诈”的军事指导思想。实际上《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同样提出了在当时振聋发聩的军事思想——以奇用兵!

    兵以诈立,在残酷的战争中,军事家追求的不应该是美丽的过程,而是冰冷的结果,胜利或者失败。老子应该知道宋襄公卖弄仁义而耻辱失败的历史典故,老子提出“以奇用兵”,是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

    从时间上看,《孙子兵法》的成书时间差不多和《道德经》同时,但老子形成《道德经》腹稿的时间可能略早一些。所以,不妨委屈一下孙子,老子应该是提出兵不厌诈思想的第一人。

    战争不是儿戏,所以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类似的观点,老子也有,比如在《道德经》第六十九章,老子告诫后世用兵者,“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在战略或战术上轻视敌人是极其危险的,历史上许多著名战役中的失败者,都是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惨败,究其原因,无非是轻敌二字,比如昆阳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

    《道德经》不过区区五千言,但字字都是珠玑,同样是在第六十九章,老子给后人留下了三个脍炙人口的著名成语:反客为主、得寸进尺、哀兵必胜。全章如下: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前两个成语不是老子发明的,却因为《道德经》而有幸流传下来,但我们对“哀兵必胜”这条著名的军事术语再熟悉不过了。这里所指的“哀”,不仅包含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气概,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政治思想建设对军队的影响,将决定着士气的高低,而一支没有思想的军队,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和许多军事家,比如田穰苴、孙子一样,老子同样反对战争,主张谨慎用兵,轻易不开战端。在《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老子就阐述了他对战争的理解:“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远离战争)为上。”

    一流的政治家是不会用战争来实现自己对他国的政治目的,自古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兵之上道,所以老子说“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老子认为战争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老子比田穰苴、孙子等人慎战的思想更进一步,就是反战。

    “(战胜)不美,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甚至不妨这样解释老子的这句话:主张战争的全是杀人犯!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