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零三章【无为而为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老子所反对的。在老子看来,孔子的世俗心太强,不是能和他谈天论道之人。

    而根据近代大学者胡适的研究,老子和孔子都是儒家学者,只不过老子抱守旧儒,孔子推倡新儒。“孔子和老子本是一家,本无可疑。后来孔老的分家,也丝毫不足奇怪。老子代表儒的正统,而孔子早已超过了那正统的儒。老子仍旧代表那承顺取容的亡国遗民的心理,孔子早已怀抱着”天下宗予”的东周建国的大雄心了。”

    从某种角度来讲,胡适说的很有道理,比如老子的政治思想相对略比孔子保守一些,甚至更进一步说,老子才是西周礼教宗法思想(即周公之儒)的正宗传人,孔儒不过是从周公之儒引申出来的新儒家学派。

    不过胡适贬低性的认为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历史进步的拌脚石,企图将历史拉回到原始初民的社会状态,实在是有失公允,因为孔子要把社会拉回到西周礼不崩乐不坏时代的心情,比老子还要迫切。

    老子是说过“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道德经》第三章)”但这句话并不能成为老子开历史倒车的证据,否则儒家经常挂在嘴上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当何解?

    老子说这句话的前提是统治者“不尚贤(钱财),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里所说的“知”,指的是智慧,而不单纯指的是知识。统治者首先要做到不贪利货,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全民不贵财货的道德价值标准体系。统治者贪婪,整个社会都会跟风。底层民众由于剥削制度的限制,得不到一块蛋糕,只能逼着他们去反抗。

    老子在第三章的最后还提到了“为无为,则无不为矣”,这里所说的“无为”,是劝告统治者不要贪婪,尽最大可能让利于民。你不希望子民做的事情,你自己首先就不要去做,否则上行下效,社会稳定是无从谈起的。

    胡适把老子和孔子捆绑一起销售,甚至让老子替孔子抵挡来自墨子批判儒家的枪子,实际上老子与孔子的三观是有很大不同的,不能简单的将两位思想家混为一谈。孔子对老子发自内心的尊重,也是一些激进儒学者无法理解和接受的。

    等到孔子在老子混了几顿饱饭后,要离开雒邑回鲁国了,老子在城门前送孔子返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老子对孔子的优缺点已经了如指掌,孔子年轻有为,但对过于追求浮名浮利,在黑暗混沌的官场上是很容易得罪人的。

    老子送给孔子几句发人深省的警言:“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老子教育孔子,做人要低调,不要以为地球是围着自己转的。

    表面上讲,老子讲的是消极的为人处世,但其中却包含着积极进取的因素,老子说过:“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可从来没说过无为就是消极避世,只不过取天下各有道,道道不同而已。

    孔子此次适周求道,收获颇丰,以至于他在离开雒邑时,深深地长拜老子,“敬奉教”,并把老子抬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称老子为“龙”,而龙,世界上只有一条。

    孔子的伟大就在这里,对于不同于自己的学说有着出自本能的敬重,孔子并非完全接受老子的说教,但不能否认的是,老子的淡淡数语,却对孔子思维的开拓有醐醍灌顶之感。《孔子家语》把孔子后来收了学生三千,归功于老子,“(孔子)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对老子来说,孔子只是他绚烂而如迷雾般的人生海洋中的一朵浪花,孔子继续寻找着自己的梦想,而老子还要在无数的史籍卷宗中追求着对一般人来说并无多少实际意义的“道”。也许除了老子,没人说得清“道”到底是什么。

    老子的“道”,并非某些人所贬低的不食人间五谷,脱离地气,更不是什么“神棍哲学”,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用世哲学,不能把出世的道家思想和追求有为结果的“道”本身简单的混为一谈。

    老子不是天文学家,每天都在数星星,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每一个有为于世的哲学家或思想家都必须面对的。至圣如孔子,也对颜回说过:“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后世对老子的研究,过多的集中在老子的哲学思想,总在茫茫宇宙中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却往往忽略了老子的政治思想,其实老子也是站在地球的表面上看待宇宙天象,人间万物。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