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零一章【功与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历经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统治,孔子已经被严重神话,但同时孔子性格中可爱的一面也被后世一些儒者有意抹去,变得庄严却失去趣味。后世流传一句著名的话,即“以德报怨”,实际上这句话根本不是孔子说的,而是有人问孔子的原话。

    《论语.宪问》中的原话是,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夫子以为如何?”孔子的反问非常精彩:“(如果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接着,孔子给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面对仇恨),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说的通俗些,就是孔子认为别人对你自己样,你就对他怎么样。对方有恩于你,你就必须报恩,对方伤害了你,你就理直气壮的去伤害他,一报还一报,天经地义!

    孔子这些年在国外流浪,一直得不到重用,实际上和他的火爆性格有很大关系。孔子有经天纬地才,又嫉恶如仇,眼里揉不得沙子,他每到一国,都是当地庸猾官僚们的最大敌人,这很好理解,谁也不欢迎一个来抢自己饭碗的洋和尚,都会想办法阻止孔子受重用,否则自己只能喝西北风。

    晋文公姬重耳游历诸国,但他的特殊身份注定了他不可能留在所居国,总有一天他会回到晋国即位的。孔子不一样,他是鲁国人,但为了实现理想,孔子是可以改换国籍的,这就注定了孔子的不受欢迎。孔子说自己是“丧家之狗”,半是戏谑,半是对现实的无奈。

    世人很难想像,孔子这样名闻天下的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居然会挨饿,现实就是这样残酷。根据《吕氏春秋.任数》的记载,孔子在陈蔡游历时,曾经七天没有吃到米饭,饿得前心贴后背。

    还是学生颜回到外面讨到了一点米,回来煮着吃,颜回已经饿得两眼发绿,偷偷的吃了一点,然后捧给老师进食。以孔子这样的胸怀大度,在他偷看到颜回吃米时,都认为颜回是在偷吃东西,可见孔子已经饿成什么样了。

    后来孔子游历楚国,也是跟叫花子似的,到处讨饭吃。有个渔父看孔子实在可怜,就送给孔子几条鱼,孔子碍于面子,坚辞不受。还是渔父说天气太热,距离市场太远,卖了也没人要,扔了又太可惜,不如送给老夫子食用,也算一件功德,孔子这才勉强接受。

    孔子的伟大之处恰就在这里,以孔子的特殊社会身份,只要他肯低头,与那班庸俗的官僚同流合污,什么样的富贵他得不到?但孔子的道德底线不容许他这么做,孔子是个好名之人,他曾经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孔子要做的是寒冬迎风而立的松柏,而不是秋风一过便黯然扑地的枯草。

    孔子入卫、入陈、入蔡、入叶、入楚,游历了大半天下,虽然一直没有获得成功,但至少可以说是孔子是位出色的旅行家。历经风霜,黄尘扑面,车马劳顿,甚至有陈蔡之厄,饥于乏食,但枕于江涛之畔,观红日初升,望斜阳断雁,这样的人生,已经相当成功了。

    在政治上,孔子已经不对中原诸国抱有什么奢想了,他甚至有“浮海而居九夷”的想法。所谓九夷,有一说是南方楚吴之南的夷族部落,但如果要去此地,是用不着坐船浮海的。《汉书》的解释比较合理,九夷就是现在的朝鲜半岛,需要坐船过去。

    孔子欲去九夷,一方面是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建一个不被世俗所打扰的居所,另一方面,孔子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他的潜意识里,他还是想做一个政治家。虽然孔子最终没有浮海去九夷,但他心中依然保留着一块乐土,那是属于他自己的。

    孔子在卫国没有得到自己渴望得到的机会,那他的下一站,只能是自己的父母之邦——鲁国,至少回到鲁国,远比到处流浪更能得到机会。实际上此时的孔子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花甲老人了,即将到七十而随心所欲的年纪,政治上的伟大抱负,终究敌不过“叶落归根”的游子情怀。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这一年孔子六十八岁。当一行人乘坐的马车踏进鲁国国境的那一瞬间,想必胡须早已花白的孔子心中感慨万千,孔子也清楚,以他这个年龄,是不可能再周游列国了。如果能终老于鲁,叶落归根,葬于父母之侧,孔子此生不虚活矣。

    孔子能回到鲁国,和他在鲁国做高级将领的学生冉求向执政的季康子推荐有关,但鲁国执政对孔子的态度也非常明确——尊而不用,也不敢重用孔子,毕竟孔子的性格不是官场中人能吃得消的。

    季康子给孔子安排了一个“从大夫后”的职位,相当于元老院顾问,享受老干部离休待遇。这么安排,即保全了孔子和鲁国执政的面子,又能保证孔子就鲁国施政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举两得。

    季康子的施政理念比较激进,他是鲁国历史上少见的铁血执政,对加快春秋奴晚期隶制经济制度的瓦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即改变“田赋”。经济制度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如果这一政策加以推行,孔子的政治理想将完全破灭,所以孔子是极力反对的。季康子非常尊敬孔子,但从来没有把孔子当成神,他自己认定的事情,就一定会做下去,孔子对此也无可奈何。

    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是出了名的,学生冉求因为支持季康子的“土改”工作,被孔子好一顿臭骂,甚至还和冉求断绝了师生关系。为了表达对冉求等激进派的愤怒,孔子说“求,非我徒,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可见冉求的激进对保守的孔子带来多么大的感情伤害。

    不过孔子也知道冉求在政治上是依附于执政季康子的,恨屋及乌,孔子对季康子也没有多少好感。季康子曾经问政于孔子,孔子抓住机会,对季康子冷嘲热讽,下嘴非常刻薄,毫无政治家风范。

    比如季康子问过孔子三个问题:一、如何治理国家;二、如何解决盗患;三、是否应该多杀坏人以正社会风气。孔子的回答只有一个:“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你自己身正就不怕影子斜,你自己克已复礼,就不愁别人和你南辕北辙。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